“人工智能是什么?对我们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近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上,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一边听课,一边认真做着笔记。

据介绍,本学期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课程首次作为通识必修课进入课程体系,是全国首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高校之一。人工智能通识课共推出5个试点班,供大二及以上学年的300名学生选课。

城乡规划专业大三男生周云涛同学得知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消息,第一时间进行了选课。“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会带给我更多思考。”他说,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无论对他的专业发展还是视野拓宽,都有帮助。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全新挑战,这也成为全球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借助学校原有的数字化优势,把人工智能课程融入本科教育,也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教授介绍,目前主要从人工智能融入专业、AI技术赋能教学实践两方面为切入点,推动人工智能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一轮的改革,把人工智能课融入到本科阶段,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今年3月,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并在今年6月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目标从知识能力的培养走向综合素养的培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介绍,让学生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用人工智能驱动自身专业范式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育人育才“加字号工作”。

在本科生中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浙江大学每年招收6000余名本科生、分布在90余个本科专业中,学生基础不同,专业特色不同。“人工智能本身具有学科交叉鲜明特点,以通识课程作为促进学科交叉起点,在知识、能力、价值和伦理共性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好课程设计。”吴飞解释。

据介绍,正式开设通识课程前,学校统筹全校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了以了解、使用、创新人工智能等层次的核心课程体系。本次开设的人工智能课分为ABC三类,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需要进行选择。学校还开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实训平台智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

除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浙江大学也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通过AI助教为学生提供实时答疑、智能出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互动的能力。

转自:潮新闻《全国首批!浙江大学首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